孤芳何自赏


孤芳何自赏
  篇一:孤芳何自赏
  夜雨初凉,烟花散尽。风打窗棂,雨落夕阳。寒伤依旧的秋天,去日苦多的朝露,在人世的美好却只有一瞬繁华。在这一片灿烂中陨落消逝,却为何人?
  故老相传,东海之滨有女,峨眉华冠,双眸似水,自北冥踏莲而归。有鸟乎其:娥皇。行于山薇之间,歌惊杜鹃泣血,身渺渺不可见。
  入夜,仰望星空,不知人们遐想的空间,是否也需要六粉黛来点缀?
  曾经这是一片寂寞的茅屋,窗含万次西陵千秋,门泊吴地百浆高船。它的主人,曾在此高喊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但。往日的人烟早已随他主人的离去而消散,只剩几只黄鹂回忆往日的忧伤。细数着新芽。或许过往的渔夫,樵夫,曾在此歇息,却从未把他正眼相待。
  但有一天,一群人闯了进来,惊飞了黄鹂,赶走了渔夫,放到了细柳。拆了草堂,换了砖墙,烧了茅草,盖了瓦房。他们说:这里是杜甫草堂。于是,原来沉寂的屋梁多了几分余音,那是相机的声音与孩子们的不屑:不就是一间破屋子吗。在这片表面繁华的圣地,呵,可曾还有谁记得曾有的诗人的不屈?
  这是一杆束竹,飞鸟的休息带来了他,刚出生时被万物践踏,长了新芽被麋鹿食光,成长后历经风吹雨打,只因他知道,顽石之下有一滩清泉。可过往的匆匆行人又可曾注意到了这株颇为下品的怪竹?
  直到一日,一位曾经宽袍博带的文人描绘了他,自此这株青竹遍名传天下,人们纷纷来观赏他,都说:瞧,他多么坚强。但,再坚强的翠竹也抵挡不住战火的消亡,随着大厦将倾,民族消逝,这株翠竹也轰然倒塌。但那位换了衣冠,改了心肠的文人再游此地时,也只发出了一声叹息。
  秋雪又至,是否那些寒梅还在迎风怒放?自赏的她们早已明了,盛开的夏花虽满目绚烂,却安有那份气节在心肠?
  这,便是孤芳。
  
  篇二:孤芳自赏
  连续几天的雨,傍晚时稍停,院外那等待开发的荒地,路灯映照下的杂草,成墨绿的一片,伴随雨水而来的是凉爽的梅夜,子时过后,懒散而惬意地躺在床上,透过翼纱窗,一种天籁之音悠悠传来——草玲儿们在草丛中吸取着能量,此起彼伏的纵情歌咏;不知谁家婴儿被美好的梦惊醒,发出甜蜜而幸福的“呜哇”声;大道远处渐渐传来一阵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,转瞬又朝另一处迅速消失,紧随着是“汪、汪”的几声犬吠。……恐怕只有在如此清凉的夜,才有如此清心的和谐音,一切都是那么自然、那么真实、那么清晰、那么沁人心脾。
首页123尾页